Friday, August 6, 2010

如何認識自己?



華梵大學哲學系 冀劍制



有人說﹐「認識自己是最難的」。真的嗎? 如果你去街上隨便找人問: 「你認識自己嗎?」我想許多人會說﹐「當然啦!」。 但或許有些人會說﹐「不﹐其實我並不了解自己。」 如果你繼續追問這些人﹐「你為什麼認為你不了解自己?」他們大都無法回答你﹐他們實際上並沒有能力看到自己不了解自己的思路歷程﹐但是﹐他們可能只是聽說認識自己很難所以相信自己並不認識自己﹐或者他們可能聽說﹐承認自己不認識自己是件不簡單的事情所以就以為自己不認識自己﹐用這樣的方式來判斷自己是否認識自己或許比那些無法看見自己不認識自己而誤以為自己認識自己的人還要糟糕﹐因為他們不是用面對自己內心的方式來了解自己﹐他們甚至連自己以為自己認識自己都不知道。



如果真實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我想很少有人真的覺得他們不認識自己。相反的﹐看看你四周的朋友﹐你可能會發現﹐大多數的人並不了解自己但卻以為了解自己﹐甚至﹐你可以看看你的過去﹐你會發現過去的你也不太了解你自己而卻也誤以為了解自己﹐但是﹐你卻很可能和大多數人一樣認為現在的你了解自己。這是不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呢?



認識自己真的很難﹐而難的地方並不在於「人類很難了解」﹐因為我們可以相當程度的了解別人以及了解過去的自己﹐難的地方在於人對自己當下的掌握﹐在自我內觀(introspection)的當下﹐我們很難發現我們其實正在經歷一種自我迷失的過程﹐一旦我們無法發現這種不認識自己的現象﹐我們無法朝向認識自己來進步﹐許多思想上的死結阻斷了我們對自己的掌握﹐因此﹐大多數人在認識自我這個部分並不隨著經驗而成長﹐相反的﹐有可能隨著錯誤解讀的經驗增加而越來越不認識自己。



你如果想要認識自己﹐你必須先能夠知道你並不認識自己﹐注意﹐是真的知道而不是自以為是的知道﹐也不是想當然爾的知道。然而﹐這種真的知道卻是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有人可以合理地推理出自己並不認識自己﹐例如﹐



「我知道大多數人不認識自己﹐而且我也常常發現我以前不認識自己﹐但是﹐大多數人和以前的我都以為認識自己﹐那麼﹐我可以很合理的相信﹐即使我現在覺得我認識自己﹐但是實際上﹐我並不是真的認識自己。」



這是一個合理的推論﹐但這推理的唯一用處只是加強你邁向認識自我的意願﹐實際上﹐你還是不確定你是否認識自己﹐換句話說﹐你還是沒有看到自己不認識自己的思維過程﹐那麼﹐你還是無法發現問題所在﹐因而也就無法真正朝向認識自我的路線前進。



認識自我的關鍵點在於發現自己並不認識自己或所謂的自我迷失的思路過程。然而﹐在談論什麼叫做自我迷失的思路之前﹐我們必須先弄清楚什麼叫做自己並不認識自己或自己認識自己?



當我痛的時候﹐我感覺到痛﹐我說我正在經歷痛。在這個層次上﹐我們的確認識自己。當我想吃炒龍鬚菜時﹐我想到龍鬚菜的畫面和彷彿嗅到它的美味﹐我知道我正在想吃龍鬚菜﹐在這個層次上﹐大多數人也還是認識自己。當然有時我們會說謊﹐明明痛的要死卻硬說不痛﹐這樣的情況並不是不認識自己﹐因為我們的內心知道痛﹐只要我們內心知道事實的真相我們就算認識自己了。那麼﹐在哪些層次上﹐人們通常會開始不認識自己呢? 我想提出兩個主要的層面﹐一是跟價值判斷有關的個人人格特質的把握﹐二是我們對「人性」的了解方式有很大的問題。



一. 天生的人格特質



在我們的教育中﹐我們被洗腦相信許多人格特質是很壞的﹐具有這種人格特質的人都是壞人﹐我們也用這樣的觀點來批評別人。這樣的價值觀促使我們強烈的相信自己沒有這種人格特質﹐所以我們即使有這樣的特質也會被我們自己的下意識給否認﹐這樣的心態與認知習慣阻礙了我們對自己的認識。



例如﹐「小偷」是很不好的詞彙﹐沒有人喜歡被當作小偷﹐即使是以偷東西為業的人也會有其特別的說辭而否認當小偷是其天生的人格特質﹐例如﹐「這個社會的人對不起我所以我才去偷的﹐並不是我天性想偷。」 小時候﹐當我們發現班上有一個小偷偷了同學的東西時﹐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人天性不好﹐喜歡偷東西﹐然後覺得他是一個低等的人。這樣的社會價值觀讓我們無法接受自己其實具有小偷的天性。然而﹐事實上﹐從某個觀點來看﹐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小偷。即使是極端富貴﹐極端有權位、名譽甚至極端善良的人都不例外﹐就像人會痛一樣﹐這是人類天性。人類有將自己喜歡的東西佔為己有的慾望﹐當然﹐大多數人不會這麼做﹐尤其是有錢人隨隨便便就可以買一大堆何必去偷呢? 這是一個理智的解釋﹐但是﹐人的天性並不隨理智的合理不合理而改變﹐理智可以讓一個人不去做「偷」的舉動﹐但無法讓一個人抹除偷的慾望。例如﹐「痛」的主要作用或許是讓我們避免自己受傷害﹐但是﹐治療牙齒的時候痛就沒必要了﹐然而﹐痛卻不會因為它在那時沒存在必要就不痛了﹐人的天性不會隨著理智的判斷而改變。我們一生帶著這樣的天性﹐偷或是不偷的行為不是決定在一個人的天性﹐而是決定在我們的自由意志是否跟隨著這個天性。



既然大家都有這樣的天性﹐我們就不能譴責小偷有著不好的天性﹐我們也沒有必要對自己有這種天性感到有什麼大不了的﹐當有一天你無意間發現自己有這種天性時﹐你也用不著去否認﹐也不用驚慌﹐因為問題不在你﹐而是我們的道德教育為了阻止我們去偷東西而傳遞給我們的錯誤知識。



我們必須認識我們的各種心理現象才可能認識自己﹐而這些心理現象或天性無法經由推理來發現﹐必須經由對內心脈動的瞬間把握。我們一旦去否認自己具有這類心態﹐我們就不可能在這種心態出現的瞬間捕捉到它﹐在那一瞬間我們會自然的否認它的存在﹐如果你能看到這種瞬間的自我否認的思路﹐你就發現了人是如何在認識自我中迷失的了。



除了偷的慾望﹐每一個人都會害怕﹐每一個人都會怕黑怕鬼怕痛怕死怕打針﹐每一個人都有喜新厭舊的心理現象﹐每一個人都有好逸惡勞與欺善怕惡的傾向﹐每一個人都有忌妒、自私、貪懶、歧視窮人、猶豫不決、以及名利薰心的天性﹐但是﹐這些都沒什麼了不起﹐因為天性並不能主宰一個人﹐許許多多的價值觀造就了我們不敢面對也不敢承認我們的天性而導致我們下意識的自我否認﹐這樣的心態阻止了我們對自我的了解。



我們可以藉由別人的某些行為的解讀發現別人有偷東西的濫天性﹐或膽小怕鬼的峱種樣﹐甚至自私自利的醜陋心機﹐但是我們不會用相同的方式來解讀我們的行為﹐因為我們通常看不見自己這方面的內心世界﹐然後我們會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來譴責別人。而且﹐我們越是譴責別人就越害怕面對自己與別人相同的天性。當我們了解到這是所有人的天性時﹐我們就不再覺得這些是值得譴責的天性了。但我們必須突破這道自我否認的心防才能看見真正的自己。



然而﹐當我們用「天性」或「人性」這些詞的時候可能帶來了很大的誤解﹐這好像是說﹐一個人表現的很自私、追求名利、怕黑以及有忌妒心等等都是很天經地義的﹐所以一個人去偷東西也不該受譴責。這樣的理解卻又是錯的。在道德上﹐我們還是可以用價值觀來歌頌勇敢與大公無私﹐這並不是說他們沒有那些不好的天性﹐而是說﹐他們的意志或德性已經超越了膽小與自私的天性而獲得了道德上的成就﹐當然我們也可以譴責小偷或是膽小鬼﹐但不是譴責他們的天性﹐而是譴責他們受了這些天性的奴役。事實上﹐是不是一定要做這些歌頌或譴責在道德哲學的各種理論間是有爭議﹐我唯一想在此釐清的是﹐即使要譴責也不是譴責天性。



二. 對「人性」的了解方式



然而﹐除了對自我的認識有問題外﹐我們對「人」的普遍了解也很有問題。當我們藉由對人的錯誤認識來解讀自己的行為時也會造成自我的迷失。例如﹐如果我們認為一個人有小偷的天性﹐我們會覺得這個人無論到那裡都會想偷東西。這樣的理解是錯的。在本文所說的人的天性或心理現象並不是在任何時刻都存在的﹐例如﹐一個有膽小天性的人也不是在任何時候都很膽小﹐有時在某時刻例如突然被激怒時﹐一個人可能會變得很勇敢﹐這種天性只是說﹐這樣的心態會在某些時候在我們的內心產生而已﹐一個有膽小天性的人並不是時時都處在膽小的狀態﹐而有偷東西或好色天性的人並非時時都在尋找獵物。



如果有一天我們發現有一個人做了一個自私的舉動﹐我們就會覺得他是一個自私的人﹐然後覺得這個人的天性很不好﹐這也是一個錯誤的對人性的解讀﹐因為每一個人都有類似的天性﹐而且幾乎沒有一個人從小到大能夠完全阻絕這類天性的誘惑﹐即使是最了不起聖人也會有意志力薄弱的時候。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該對某個人的某個錯誤行為耿耿於懷﹐我們需要學會去原諒別人﹐就像有時我們也需要原諒過去的自己以及別人的原諒一樣。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勇敢也是每一個人的天性﹐不需經由任何訓練﹐人總是會有勇敢的時候。不喜歡偷東西也是天性﹐即使自己真的偷了東西﹐在不可能被捉到的情況下﹐我們也可能會感到不安。對自己的勢力眼感到羞愧也是天性﹐當你發現你正在歧視一個穿著破舊衣服的可憐小女孩時﹐你可能會很痛恨你自己的這種想法。而主動犧牲自己的利益也是天性﹐每個人都有想當義工並在義工活動中獲得快樂天性。同情心也是天性﹐我們自然而然會對可憐的人產生同情心。在某些時刻﹐我們可能自然的引發出這些念頭或心理狀態﹐至於會不會真的依據這些念頭去行動就另當別論了。



或許由於比較沒有心理障礙的關係﹐大多數的人可以很容易的看見自己像是勇敢這種可歌可頌的天性﹐然後覺得自己有勇敢的天性﹐而且因為理智上相信勇敢與膽小是衝突的﹐人們認為一個人的天性若是勇敢則不會膽小﹐所以強烈的相信自己沒有膽小的天性﹐這樣的思想陷阱再一次的阻礙我們發現內心的想法與感受﹐阻礙了我們對自己的認識。



天性是多面向的、複雜的、動態的、而且是難以表達的﹐即使你和我有完全相同的天性﹐即使我對天性的了解是完全的﹐你也不能期望可以藉由我的文字轉達來完全了解你的天性﹐你必須自己去發現它、學習它。人在成長之後開始改變﹐自我不再只是天性的組合﹐而是一個更為複雜的個體﹐在這個時候﹐沒有人可以幫你認識自己﹐你必須觀察自己內心的所有想法和心理變化來認識自己﹐注意﹐這種觀察是一種直覺式的內觀﹐絕不是一種推理式的把握。透過這種直覺式的內觀﹐我知道我正在牙痛或想吃龍鬚菜﹐我並不是因為看到我的下額腫起來才推理出我的牙痛﹐我知道我想吃龍鬚菜也是透過我的直覺知道﹐這並不需要任何推理。當我看到一個要好的同學的成績比我好﹐我覺得忌妒﹐這個心情在內心出現的瞬間被我捕捉到﹐我藉由這個認識來發現我對這樣事情的忌妒感﹐即使我走過去微笑的跟他說「恭喜恭喜﹐你好厲害」。這並不表示我沒有忌妒的念頭﹐這也不算什麼虛假﹐我們憑什麼表現出自己的忌妒讓人感到不舒服呢? 我可以透過推理知道自己至少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不受自己的忌妒感所控制﹐但是﹐我不能透過推理發現自己的忌妒感﹐要認識自己就必須學會瞬間直覺的捕捉內心的各種現象。



依據這個分析﹐我們可以開始去學習接受自己、認識自己﹐當某些念頭在腦中浮現時﹐去觀察它們﹐它們都是每個個人的一部份﹐你一點都不用擔心看見自己的壞念頭﹐如果那些念頭是你的天性﹐那麼﹐大家也都會有一樣的天性﹐唯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你知道你有這樣的天性但別人卻不知道他們也有這樣的天性﹐從這個步伐開始﹐你就朝向認識自己的旅程邁開一大步了。



在你企圖用直覺認識自己的旅程上﹐有一天你或許會很驚訝並且難以接受的看到自己有個很卑鄙的想法﹐而且在那一瞬間你同時看到你的下意識自動地去否認、忽視、找理由搪塞、或是找藉口開罪。當你發現這種下意識的自我否定的思路過程後﹐你就算真正知道自己並不認識自己。這一個步驟使你超脫了一般人而進入了哲學層次﹐就像從夢中醒過來一樣﹐真正的人生就將從這個點展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