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追尋:創作篇(四)--思想家在創作的時候,是與宇宙意識相結合的另外一個人
文 / 蕭雄淋律師
【台灣法律網】
禪宗的「心即是佛」,這種「心」如果把它解釋為是一種宇宙意識,
是一種幸福、
值得人類追求的狀態意識,
是一種積極具體的意識,禪宗的精義就實現了。
同樣地,中國古代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精義,也要在這樣的形式之下加以詮釋和實現。
如果鎖定它的章句,終究無法超越文字,而達到真正的道體和真理的核心。
因為古聖哲只有在他著作的時候,
他是處在一個與他自己平時不同地位和狀態的另外一個人。
透過文字的引導而去體驗、
尋找並超越古聖哲著作時的思想,
才是當今求道者所追求的基本形式。
羅素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偉大的哲學家,沒有偉大的哲學。
﹂其實這是錯的。這世界只有偉大的哲學,而沒有偉大的哲學家。而每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所闡述的偉大哲學,都只是哲學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是錯誤和庸俗的。
如果他全部的哲學都是偉大的,都是正確無誤的,
那麼這個世界真的只有偉大的哲學家,而沒有偉大的哲學。
然而,只有相信這個世界只有偉大的哲學,而沒有偉大的哲學家,
才能夠摒除權威,直接追求真理,而超越那個哲學家,
去形成一個符合這個時代的哲學和思想。思想家或哲學家崇拜者,
只是追隨者,不是思想家或哲學家的知音之士。
哲學家或思想家的知音之士都會相信,
這個世界的確只有偉大的哲學和思想,
而沒有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
Saturday, June 13,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